媒体报道

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新闻动态 媒体报道 正文

校内创业项目何处安家

时间:2013年09月16日 访问次数:
●高校和社会创业孵化器之间缺少桥梁 ●办公场地租金居高不下 ●许多需过渡的“毕业”项目难以在社会落地
源大流动办公席坐着不少大学生创业者。

        一个暑假过去了,柯成超还是没能为自己的创业项目找到落脚点。

    作为温州大学瓯江学院的一名应届毕业生,柯成超早在毕业前就盘算着让学校里的创业项目在社会上落地。可眼看时间一天天过去,他不仅没找到地方“歇脚”,还遭遇了不少现实难题。

    温州是一片创业热土,温州的高校也十分推崇创业教育,尤其是近年来,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不断提升。然而每到毕业季,很多大学生创业者都会遇到像柯成超一样的尴尬:毕业学生不能继续留在学校创业园;社会上的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器又有入园门槛,刚“毕业”的项目往往因达不到要求而被拒之门外。于是,无奈中,多数需要过渡期的“毕业”项目消失了。

>>>现状

“毕业”项目很想有个“家”

    大二那年,柯成超接过学长的“衣钵”,成了佐蓝工作室(主营广告设计)的负责人。今年6月,他拿到毕业证书的同时,也将工作室的钥匙交给下一任学弟。

    “我有一个心愿,毕业后开一家属于自己的电商摄影工作室。”柯成超学的是广告专业,在洞察到温州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势头后,他想开一家电商摄影和平面设计类的工作室,一方面能学有所用,一方面想带着学弟学妹共同创业。但因为一直没有合适的地方,目前柯成超到了一家视频拍摄公司工作。但他一再强调,要是有场地和合适的机会,他会重新开始创业。

    去年毕业的白昌科,也因为毕业后没有找到适合的创业场地,“差一点就去企业工作了”,后因偶然机会留校当了辅导员。“大学期间创业没有太大成效的项目,走出校园后继续创业的可能性很小。”白昌科说,当时熟识的一些创业者,因为生存需求或家庭压力,最终都放弃了创业梦想。

    “毕业”项目中也有少数存活下来的,比如徐建的电脑租赁及快递业务。2009年他从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毕业,“母校的创业园场地有限,都会照顾本校学生,社会上的创业园门槛很高。”徐建回忆起那段找地方“落户”的岁月满是心酸。最后,他租在了灰桥数码广场附近办公,每年要支出一大笔租赁费。

高场地费“吓跑”不少创业梦

   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,毕业生创业首先都会考虑场地问题。曾仁超是温大瓯江学院今年的毕业生,从事电商代运营两年多,他为今后走上社会继续创业算了一笔账:大学城附近100㎡场地2000元/月、聘3个员工大概6000-9000元/月、三台电脑12000元、办公桌2000元、简装修2000元、打印机2000元、住宿2000元,首月投入需3万元,后面每月需投入1.4万元,合计第一年要18.4万元。

    “其他环节的成本都可以再‘挤压’,办公用具又是一次性投入,但场地是硬性且持续的投入。”他分析,要是场地换成市区的其他地段,商务写字楼要40-100元/㎡,小区里略微便宜一些,创业园也要30-50元/㎡。若场地费太高,那算出来的创业成本会把“穷学生”吓一跳。

    据了解,温大瓯江学院今年有1989名毕业生,4.8%的毕业生自主创业。该学院大学生创业园指导老师傅时波介绍,毕业生的咨询问题中首先会提及“去哪儿”、“场地租赁有无补助”、“有何政策支持”等方面,找不到地方“落脚”就可能挫伤学生的创业积极性。

    当然,除了场地等硬件的约束外,毕业生创业还很缺乏市场营销经验、人脉资源和创业资金等软性条件。四川小伙儿刘运超代理一款手机远程监控产品,准备在温创业,但苦于人脉资源薄弱,难以快速打开市场。

>>>对策

        高校创业园: 延长“毕业时间”给学生缓冲期

    在温州高校中,温州大学在本部、瓯江学院、城市学院分设了3个大学生创业园,其他高校也各自设有创业园,学生在校期间入园创业,只需承担水电成本,并有创业导师团陪伴成长。

    但高校的创业场地毕竟有限,不得已要求“毕业”项目离校。但记者发现,许多高校都会通过“绑带传承”方式,留下一批创业项目,让学长带动学弟学妹创业。

    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则允许创业学生毕业后申请“孵化期延长一年”,以帮助学生做好缓冲准备,多一年时间适应市场化运作规则。“学生毕业后的一年对创业项目来说是关键期,换地方不利于创业发展。”该校老师周良钧说。

    温大瓯江学院会腾出一定的场地重点帮扶一批优秀“毕业”项目,对其他项目则会“包装”一番再送入社会——创业团队在校期间将受到创业特色教育、创业挑战赛、植入企业实习等锻炼方式,学校会帮其申请工商注册,并申领国家级“创业证”。傅时波介绍,取得“创业证”的创业团队,可获得“3年内每年减免8000元”的税收支持,今年瓯江学院共有51位学生获得此证。

社会创业园:

开放“免费”流动办公席

    对于很多学生提到社会创业园“租金高”、“门槛高”等问题,记者连日来走访了市区多家创业园,发现它们对入园项目确实有要求,但也推出了一些“照顾”大学生的措施。

    温州源大创业园对“毕业”项目的基本要求是“创业方向与政府的政策导向吻合”。通过“专家评审”的项目入园后会进入“苗圃区”,享受前3个月场地免费,可申请6个月免费,后6个月还可申请减免或缓交,满一年再相续进入“成长区”、“孵化区”。源大还推出了“免费”流动办公席,给创业项目提供独立空间和宽带、办公桌等硬件设施。

    东瓯智库正在尝试推出孵化器式咖啡,创业者只需每人每天点一杯咖啡,就可以在那里享用一天的免费办公环境,“常驻”团队还能参加主题沙龙,产生头脑风暴。这种方式与北京的“车库咖啡”类似。

    温大校友、温州市捷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谷雨也“深知大学生创业的苦”,2004年毕业后,他和团队也是搬迁了四五个地儿,才在蓝江软件园安了“家”。最近,他整合了蓝江软件园6楼的600㎡场地资源,命名“泛海创业孵化基地”,专门为大学生创业项目服务。“一人25元一天,含办公设备、水电、物业等。”谷雨介绍。

    金州电子商务产业园、温州市站前电子商务创业园等电商园区也有开放一些“限时免费”的创业铺位,也就是一定时间内免费提供创业场地供大学生做电商项目。

>>>声音

高校和社会上的创业孵化器应架起对接桥梁

    温州大学创业指导师施永川:“毕业”项目应及时“断奶”,因为进入社会是必须跨出的一步。高校和社会上的创业孵化器应架起对接桥梁,以减轻“毕业”项目的压力。

    但总体来说,温州“僧多庙少”。高校不断扩军、毕业生创业比例也在上升,但社会环境和扶持力度还不太给力,至少社会层面的创业园还不多,服务功能还不健全。

毕业生要珍惜“免费”机会

    温州源大创业园总经理王宏:社会创业园接受“毕业”项目的关键是看其是否有发展前景,我们会安排“专家评审”对项目进行审核把关,因为担心有些大学生创业没有持久性。

    另外我们发现,给创业者太多“免费”,他们反而不珍惜。在给大学生“免费”的同时,需让他们知道,免费不等于没有费用,是社会在帮助他们分摊成本。所以园区会把申请了流动办公区但经常不来的同学“请”出去,把位置留给更有需要的同学。

创业项目要多参与比赛

    团市委青工部部长侯晨亮:对于青年创业,科技局、社保局等部门都有相应的扶持政策,团市委会定期梳理和汇编,通过高校团委渠道让学生知晓。

    青年创业者在校期间,应注重参与社会实践和创业类比赛,增加社会阅历。而即将步入社会的创业者,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。我认为,参与市级、省级、国家级的青年创业大赛或创业挑战赛,不仅是青年自我成长锻炼的平台,更是提早“亮相”的机会。许多项目通过比赛提前获得资本青睐,也能获得推荐机会“免试”进入社会创业园、孵化器。

媒体连接 http://wzed.66wz.com/html/2013-09/11/content_1513288.htm

 
 
 

      

学院概况

师资队伍

创业资讯

人才招聘

联系我们

地址:温州大学北校区行政楼5楼 电话:0577-86680772 86680799

版权所有 ©温州大学创新创业学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