逐光而行,穿越山海边界
以青春之力触摸时代脉动
知行并进,服务海岛振兴
创新创业学院学子把青春与梦想种进鹿栖之地
点亮乡村暑期社会实践队——暴雨中凝聚青春力量,室内研讨绘就鹿西宣传新画卷
2025年7月8日,洞头区鹿西岛依然受到台风天气的持续影响,暴雨如注,出行依旧受限。但温州大学创新创业学院点亮乡村暑期社会实践队在驻地坚守阵地,尽管户外调研暂时搁置,但队员们并未停下脚步,将精力投入到室内讨论与创作中,为鹿西岛的宣传工作注入新的活力。
上午,实践队员们在驻地进行了一场紧张而有序的筹备会议。队员们围绕“如何制作高质量的宣传视频”这一主题展开热烈讨论。大家分工明确,有的负责梳理视频脚本的框架,有的专注于素材的筛选与整理,还有的探讨视频的拍摄角度与剪辑技巧。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队员们的智慧与心血,他们希望通过精心制作的宣传视频,全方位展现鹿西岛的独特魅力。
下午,队员们继续在室内展开深入合作。他们利用现有的设备和技术,开始初步制作宣传视频的样片。在讨论过程中,队员们相互启发、相互支持,充分发挥各自的技术优势,视频已经初见端倪,修改还在继续,海岛的壮美在视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,大家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,现场气氛热烈欢快。
指导老师俞快在讨论中强调,宣传视频不仅要展示鹿西岛的自然美景,更要深入挖掘其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。队员们在老师的引导下,进一步完善了视频的策划方案,力求通过影像的力量,讲述鹿西岛的故事,吸引更多人关注这片美丽的海岛。
尽管天气不佳,但大家的合作与努力让今天的室内讨论和创作变得格外充实。每一次讨论、每一次尝试,都是对鹿西岛宣传工作的精心雕琢。他们相信,通过团队的共同努力,一定能够制作出一部高质量的宣传视频,为鹿西岛的文旅发展增添新的动力,通过共同努力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青耘暑期社会实践队——深耕细作续新篇,青春担当映海岛
7月8日,温州大学创新创业学院“青耘”暑期社会实践队在鹿西岛的实践之路持续推进。队员们带着昨日的热忱与收获,以更加饱满的状态投入新一天的任务,在服务海岛的行动中续写青春华章。
上午,带队教师詹萌组织召开简短的工作会议。会上,老师结合前一日的实践进展,对当日重点任务进行了细化部署:设计组需加快手绘logo草图进度,并借助AI工具生成优化方案;宣传视频组则要将脚本有效转化为视觉素材,确保视频风格统一、叙事流畅。队长付晴雨同步协调各小组的衔接与节奏,明晰分工,为一整天的工作定下高效节奏。队员们迅速进入状态,各就各位,整装出发。
会后,设计组立即进入创作阶段。队员们围坐讨论,不断碰撞灵感:有人建议在logo中融入鹿西岛特产——大黄鱼元素,有人提出用海浪曲线表现“青耘”之名的青春动感。大家分工手绘不同风格草图,再借助AI工具生成十余组衍生方案。每一次优化,皆紧扣“海岛振兴”与“青年耕耘”的核心主题,力求让logo兼具辨识度与精神内涵。
与此同时,宣传视频组也在稳步推进脚本实现。队员们根据分镜脚本筛选前期拍摄素材,对画面亮度、构图进行统一调整,确保视觉风格协调一致;随后依时间线拼接视频片段,为重点画面添加字幕注解,并测试不同背景音乐以匹配节奏。在一次次停顿、交流与调整中,大家不断打磨细节:“这段渔民访谈是否可以减速以增强真实感?”“这一幕是否需要加强音效?”视频的情感层次与叙事逻辑逐渐清晰,实践现场的温度与张力也悄然升腾。
午后,两组继续深耕细作。设计组在多版AI方案中选出最优稿,聚焦细节精修;宣传视频组则完成初版剪辑,并向老师征求反馈,重点打磨开头与结尾的呼应结构,进一步强化“青春服务海岛”的叙事主线。
傍晚时分,设计组logo初稿定型,宣传视频也完成第一版成片。两组开展成果交流:设计组的视觉语言为视频字幕设计带来新思路,视频组的叙事节奏也让设计组更明确logo的应用场景与风格方向。协作间的灵感交汇,为实践注入更多张力,也让青春的答卷更加鲜活而厚重。
岛风轻拂,夕阳洒金,实践的脚步仍在延伸,青春的形象也在这片海岛上日渐清晰。接下来的日子,“青耘”实践队将继续用专业与热爱,讲好鹿西故事,绘好青春底色,在逐梦的征途中书写属于新青年的独特印记。
供稿:梁海丽 黄欣洁
审核:詹萌 俞快
版权所有 ©温州大学创新创业学院